• 縱覽國際 借鏡古今 探索創新
  • 繁體| 簡體

民主轉型之殤:阿拉伯之春的迷思

發佈時間:2024-08-12 06:30   作者:龍若來    分類:現代平民民主    praise button 讚一個

顏色革命是指由於選舉不透明、選舉舞弊、政客腐敗、官商勾結或其他政治事件人民發起大規模抗議運動衝擊或顛覆政府的革命。
阿拉伯之春是一次幾乎波及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顏色革命浪潮。
阿拉伯之春從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開始,在阿拉伯世界迅速蔓延開來,幾乎波及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影響至今仍未平息,時不時再起波瀾。
有人說阿拉伯之春失敗了,已進入阿拉伯之冬,2019年,美國研究員諾亞·費爾德曼出版了一本書,他在書中批評了革命軍事化和宗教極端主義興起,書名就是《阿拉伯之冬》。
在阿拉伯之春中,一開始都是民眾抗議示威,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通過武力鎮壓、發放錢財、承諾改革等手段平息了顏色革命,但有六個阿拉伯國家,包括突尼斯、埃及、利比亞、葉門、蘇丹、阿爾及利亞,民眾運動失控,發生了暴力革命或軍事政變,政府被顛覆,有四個阿拉伯國家,包括敘利亞、利比亞、葉門、蘇丹,陷入內戰,只有三個阿拉伯國家,包括突尼斯、埃及、阿爾及利亞,沒有經過內戰就實現了改朝換代,但都回到或正在回到獨裁專制的政治原點。
在阿拉伯之春中,在發生了激烈的動盪和更迭的阿拉伯國家裡,突尼斯、埃及、利比亞、敘利亞是最有代表性的國家。

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
突尼斯曾是奧斯曼帝國的地盤,1881年成為法國的殖民地,1956年獨立建國。
突尼斯獨立之初本來是一個君主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最高統治者稱貝伊,首相布林吉巴推翻了親法政權,軟禁了貝伊,1957年又廢黜了貝伊,成立了突尼西亞共和國。
1957年到1987年,布林吉巴一直擔任突尼西亞共和國的總統,雖有共和之名,其實施行獨裁統治,可布林吉巴有開明的一面,在突尼斯進行了大量改革,推行世俗化,進行經濟改革,建立一些社會保障體系等。
1987年,布林吉巴因長期身體惡化,時任總理本·阿裡取而代之成為突尼斯總統。
本·阿裡在位期間繼續推行世俗化,在對外政策上親西方,在政治方面更加開放些,推行了有限的改革,開始舉行總統大選,並讓反對黨合法化,還放鬆了報刊審查制度。雖然有了總統大選,但總統大選只是有劇本的表演,從1989年到2009年,本·阿裡三次在總統大選中獲勝,支持率分別是99.66%、94.48%和89.62%,一個統治者有如此之高的支持率,說明真正的政治競選對手都被鎮壓了。作為一個獨裁者,本·阿裡對西方的公關和表演都比較成功,在茉莉花革命爆發前,西方媒體竟然稱讚突尼斯是“北非民主國家的典範”。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2009年,歐債危機也爆發了,西方國家去突尼斯旅遊的人數大幅下降,而突尼斯經濟特別倚重旅遊業,所以旅遊業不振導致經濟下滑,青年失業率激增,本來就不行的經濟更不行了,社會矛盾加劇。
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往往由一個小事偶然觸發引爆,茉莉花革命也不例外。
2010年,26歲的突尼斯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以在西迪布吉德的街上賣水果謀生,每月賺取大約140美元,如此微薄的收入,卻要供應母親、叔叔、弟弟和妹妹生活,還供應一個妹妹上大學,經濟負擔非常重,但當地員警並不同情布瓦吉吉,還為難他,經常沒收他的手推車和水果。
2010年12月17日上午,布瓦吉吉借錢買下價值200美元的水果擺攤銷售,但設好攤位後不久,員警又沒收了他的水果和電子磅秤,推倒了他的水果車,還侮辱和毆打了他。
水果和磅秤被沒收後,激憤的布瓦吉吉前往地方政府辦公室投訴,但總督拒絕見他。布瓦吉吉說:“如果你不見我,我就自焚。”儘管如此,總督還是拒絕見他。於是布瓦吉吉在當地時間上午11:30在當地政府大樓前自焚,結果重度燒傷,後來被送到一家燒燙傷治療中心治療。布瓦吉吉在他自焚後十八天,於當地時間2011年1月4日下午5:30因傷重醫治無效死亡。
2011年的突尼斯,失業率高漲,可以說民怨沸騰,布瓦吉吉的自焚事件引起突尼斯人憤怒,抗議活動由西迪布吉德開始,持續兩周之久,警方試圖平息動亂,但反而進一步引發一連串暴力及衝突事件。自布瓦吉吉死後,抗議活動逐漸擴散到其它城鎮,後來引發首都突尼斯市的抗議潮,最終轉為暴力革命,迫使突尼西亞總統本·阿裡及其家人于2011年1月14日逃亡到沙烏地阿拉伯。至此,本·阿裡結束了他在突尼斯長達23年的獨裁統治。
總理當天下午按照憲法規定發表聲明宣佈暫任總統,晚上就有人質疑他獲取權力不合法。2011年1月15號上午,突尼斯憲法委員會認定總理此舉違憲,總統職位應交給大議長。一個月後,有人攻擊大議長是本·阿裡的同夥,大議長也被迫辭職。3月9日,本·阿裡所在的政黨憲政民主聯盟被宣佈為非法組織,就地解散。
本·阿裡在位期間主要打擊了兩派,一派是追求西方民主的世俗主義政黨,一派是主張伊斯蘭化的宗教政黨。本·阿裡倒臺後,兩股政治勢力都迅速膨脹,然後互相惡鬥。
2011年12月突尼斯舉行大選。這次大選的結果是一個世俗的左翼党領袖瑪律佐基當選總統,而伊斯蘭政黨伊斯蘭復興運動党則成為議會第一大党,其領袖賈巴厘出任政府首腦。這個伊斯蘭復興運動黨在伊斯蘭政黨中算是溫和派,它贊同經濟自由主義政策,但在政治方面贊同伊斯蘭的政治理念。
大選後,伊斯蘭政黨和反對黨就伊斯蘭教法在憲法中應占何種地位展開反復的鬥爭。這期間伴隨了數次暗殺,以及從2011年一直延續到2014年的全國緊急狀態。到2014年1月,終於通過了新憲法。新憲法承認伊斯蘭教的重要地位,同時保護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禁止對宗教信仰的詆毀和對不信仰任何宗教者的譴責。2014年12月,大選舉行,本·阿裡政府的原成員貝吉·卡伊德·埃塞蔔西獲勝,當選為新一屆總統。
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引發動亂但沒有引發內戰,引發政治惡鬥但沒有引發國家分裂,傷亡和破壞都比較小,只用了三年多時間就完成了政治轉型,暫時成功了,但轉型後經濟不振,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依舊維持在高位上,政局一直動盪不安。
2021年7月,突尼斯總統賽義德罷免總理並凍結議會,通過了新憲法以替代2011年阿拉伯之春運動後通過的民主憲法。該新憲法賦予了國家元首完全的行政控制權和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引起了政治反對派的不滿和抗議示威。
2023年1月,賽義德組織了一次議會選舉,旨在選出新的立法機構並重塑突尼斯的政治體系,但僅有11%的選民投票。
2023年2月,突尼斯的總檢察長日益頻繁地對反對派提起刑事訴訟,指控他們"策劃陰謀破壞國家安全"、冒犯國家元首或違反打擊網路犯罪的法令規定,一些人因批評政府而被帶到軍事法庭接受審判。
自2021年7月以來,突尼斯當局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破壞了司法機構的獨立性,高級司法委員會遭到解散,至少幾十名法官遭到即決撤職。
自茉莉花革命以來,突尼斯人經過十多年的民主鬥爭,正在轉向專制獨裁的政治原點。

埃及的獨裁復辟
埃及原先是奧斯曼土耳其的行省,後來變成英國的殖民地。
1922年,英國形式上承認埃及獨立,實質上建立傀儡政權,利用埃及王室統治埃及。
1952年,納賽爾發動政變,推翻埃及國王,1956年,他成為埃及正式總統,施行獨裁統治,一直連任到1970年去世,薩達特繼位總統,繼續專制,一直連任,1981年薩達特遇刺身亡,穆巴拉克上臺。
跟突尼斯類似,穆巴拉克的反對派也有兩派,一派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一派是嚮往西方民主的青年學生運動組織,穆巴拉克全部鎮壓,自從他上臺以後,埃及一直處在戒嚴和緊急狀態,直到埃及革命迫使穆巴拉克下臺。
穆巴拉克在位期間積極推行經濟自由化,埃及有金字塔,有古文明遺跡,適合發展旅遊業,油氣資源豐富,多種礦產資源儲量比較大,適合資源出口,有蘇伊士運河,海航便利,所以埃及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得還可以,鋼鐵、輕工業和服務業等產業也有所發展。在一個獨裁政權統治下推行經濟自由化,結果就是利益從權力中心向週邊輻射,越靠近權力中心的人獲利越多,獨裁者穆巴拉克的親朋、好友、親信掌控了國家的要害部門和命脈資源,遠離權力中心的廣大民眾可以分享的經濟成果少得可憐。穆巴拉克是美國的堅定盟友,每年從美國接受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而埃及有40%的人每天收入在2美元以下。
2009年歐洲爆發經濟危機,危機蔓延到埃及,重創了埃及的外向型經濟,青年紛紛失業,2010年青年開羅有50%的年輕人沒有工作。
阿拉伯之春到了埃及,埃及示威浪潮在2011年1月25日開始行動,2月11日,穆巴拉克就辭去總統權力。2012年6月2日穆巴拉克因謀殺示威者以及受賄等罪名被判處終身監禁。
經過反對派的積極爭取,埃及在2012年舉行大選,穆斯林兄弟會的莫爾西在大選中獲勝。同年,新憲法頒佈。在穆斯林兄弟會的主導下,這部憲法離政教合一只有一步之遙:憲法宣佈伊斯蘭教在埃及法律體系和社會生活中處於核心地位,主張宗教領袖伊瑪目擁有崇高的地位。這部憲法立刻引起了世俗派和軍方的強烈反對。
2013年7月,埃及和敘利亞斷交成了引發自由派數十萬人遊行的導火索,自由派要求莫爾西下臺,軍方領導人發動政變,逮捕莫爾西及穆斯林兄弟會主要領導,雙方支持者爆發一系列街頭抗議和流血衝突,隨後軍方宣佈暫停憲法,罷黜、軟禁並起訴莫爾西。當年12月,軍方宣佈穆兄會為恐怖組織。到2014年,超過1.6萬穆兄會成員被拘捕,上千人被判處死刑。2014年11月29日,開羅刑事法院作出判決,穆巴拉克謀殺示威者以及受賄罪名不成立,但由於穆巴拉克此前在一起貪污案中被判三年監禁,因此不能立刻獲得釋放。2017年3月24日,穆巴拉克以年近89歲高齡獲釋,從馬亞迪軍醫院返回開羅北郊的住所。
2014年,軍方的總統候選人塞西以96.9%的得票率當選總統,埃及的軍事獨裁政權成功復辟。
宗教專制或軍事獨裁,二選一,這就是埃及的宿命!

利比亞的兩場內戰
利比亞曾經歸屬奧斯曼帝國,後來又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
利比亞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比較現代化的幾個大城市,另一個世界是古老部落。在利比亞,大部分地區分佈著傳統部落,部落有酋長,酋長統治部落,利比亞的統治者主要統治首都和幾個大城市,對部落的統治是有限的。
1969年8月31日,由卡紮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9月1日,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國王被罷免,從1969年至2011年,卡紮菲是利比亞的獨裁者。
執政之初,卡紮菲在內政方面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
卡紮菲上臺後,由於敵視西方殖民者,他趕走了駐紮在利比亞的美軍,將惠勒斯美國空軍基地收回。卡紮菲還廢除了前伊斯爾德王朝與美國簽訂的軍事與經濟合作協定,將西方公司控制的本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並大力發展石油產業,加大石油出口。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聯手減產石油,並向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實行石油禁運,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石油危機,導致國際原油價格暴漲。利比亞石油儲量豐富,是全球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因此發了大財。
1990年,利比亞人均GDP為6514美元,2008年達到了1.4萬美元,快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準。當時的利比亞,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利比亞人民的生活水準提升了不止一個層次。
利比亞的石油經濟騰飛了,利比亞的幾個大城市實現了現代化。
有錢好做人,有錢好辦事,出口石油賺錢了,卡紮菲實行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全民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利比亞人買房、買車,國家會給予補貼。利比亞位於中東地區,乾旱少雨,居民用水困難,卡紮菲花費一百幾十億美元,將地下水抽上來,解決了居民用水問題。卡紮菲還提高了利比亞女性的地位,廢除一夫多妻制,提倡婚姻中男女平等,讓利比亞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自由的逛街、讀書和工作。
卡紮菲驅趕美軍,收回美軍的軍事基地和西方的石油產業,得罪了美國和西方,卡紮菲和美西方互相敵視。
有了豐富的石油資源,卡紮菲有了霸氣,為了建立北非霸權,1978年、1979年、1980-1981年和1983-1987年,卡紮菲四次出兵干涉乍得內戰,招致美國和西方經濟制裁和軍事打擊。在經濟方面,美國和西方制裁利比亞的石油產業,在軍事方面,美軍空襲利比亞。1988年,卡紮菲製造了洛克比空難,造成270人死亡,其中189人為美國人。卡紮菲繼續對抗西方,援助非洲,同美國和法國爭奪影響力,還要終結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於蘇聯支持卡紮菲,西方不敢冒然進攻利比亞,卡紮菲更忘乎所以了。
獨裁者早晚會腐敗墮落,卡紮菲也不例外,他將自己的子女、親屬、親信安插到利比亞的各個要害部門,控制了利比亞的經濟命脈。利比亞出售石油賺取的巨額財富,大部分都歸卡紮菲的家族和親信所有,利比亞民眾獲利不多,所以對卡紮菲的不滿日漸加劇。卡紮菲和西方國家對抗,西方制裁利比亞,重創了利比亞的經濟,利比亞民眾本來還可以的生活變得艱難了,對卡紮菲愈加不滿。
卡紮菲不是一個普通的獨裁者,他是一個叛逆高調狂熱富有表演欲的獨裁者,喜歡挑釁世界大國,包括中國。
2006年中國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卡紮菲在事前寫信給非洲國家領導人,斥責中國此舉為新殖民主義,反對非洲國家領導人與會,那年來中國的代表團有48個國家,利比亞派的團長是級別最低的。
在外交方面,卡紮菲幾乎得罪了整個世界,得罪了整個西方,尤其難得的是,他幾乎把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全得罪了,當阿拉伯之春來到利比亞,沒有一個大國支持他,他連可以逃亡避難的國家都找不到,太失敗了。
突尼斯和埃及政變成功之後,阿拉伯之春來到利比亞,利比亞人們在2011年2月15日開始反政府抗議活動。2月18日,反對派控制了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政府派出精銳部隊和雇傭軍想奪回班加西,但被擊退,第一次利比亞內戰爆發了。
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投票通過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為了“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和“保護平民和平民中心”的安全。兩天后,法國、美國和英國開始轟炸親卡紮菲部隊。來自歐洲和中東國家的27個聯盟國加入了此干預行動。
2011年8月底,反對派控制了卡紮菲的阿齊齊亞兵營,結束卡紮菲長達42年的執政,解散了卡紮菲政府。許多政府機構,包括卡紮菲和幾名政權官員都在蘇爾特重組,卡紮菲宣佈在這裡成立利比亞的新首都。最後在10月20日,全國過渡委員會軍佔領了蘇爾特,當天槍殺了卡紮菲。他成為在阿拉伯之春中第一個被殺死的領導人。
卡紮菲死了,利比亞分崩離析,趁亂發展起來的軍閥和武裝組織誰也不服誰,在2014年第二次利比亞內戰爆發了。這次戰爭起源於利比亞境內兩個對立政權之間的武裝衝突:一方為當時受國際承認的世俗政府,托布魯克政府,由民選的國民代表大會與哈福特將軍發動的“尊嚴”行動所支持;另一方為伊斯蘭政府,的黎波里政府,由大國民議會與參與“利比亞黎明”行動的宗教武裝聯軍所支持。雙方陣營都是包含許多立場不定的民兵組織所組成鬆散的軍事同盟。
2014年10月起,第三支勢力伊斯蘭國通過佔領德爾納從而加入利比亞戰爭。2016年初,受國際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成立,成為內戰中另一新勢力。埃及軍隊與阿拉伯聯盟通過空襲利比亞的“利比亞黎明”行動和伊斯蘭國來干涉內戰。卡塔爾與土耳其則資助“利比亞黎明”行動。
到2023年,利比亞還在內戰,沒有停戰的趨勢。
在卡紮菲統治時代,利比亞其實就是一個貌合神離缺乏共識的國家,卡紮菲依靠暴力鎮壓維持著國家的統一、穩定、和平,當卡紮菲控制不了政治局勢後,利比亞馬上陷入軍閥分裂混戰的狀態。
利比亞這樣的國家似乎只有兩個選擇,獨裁或內戰。

敘利亞內戰
1970年,敘利亞國防部長哈菲茲·阿薩德通過軍事政變上臺,此後直到2000年去世,他在統治敘利亞的這30年裡,一直禁止任何反對黨或非執政黨候選人參與任何政治選舉活動。
哈菲茲死後,他的兒子巴沙爾·阿薩德繼承他的權力,繼任為總統。
獨裁加世襲,導致阿薩德政府貪腐嚴重,經濟落後,青年人失業率非常高,貧富懸殊,民眾對政府非常不滿。
敘利亞自從1962年就一直處於緊急狀態法的管理之下,這項法令禁止群眾集會和組織運動,當局有權盤查任何人,並監督私人通訊和審查媒體,賦予該國安全部隊隨意逮捕和監禁的權力。
巴沙爾·阿薩德家族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分支阿拉維派教徒,而阿拉維派僅占敘利亞總人口約6%至12%,大部分敘利亞人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不過阿拉維派人士控制著該國的安全部隊,敘利亞政府也一直完全依靠阿拉維派控制的軍隊來打擊反政府者。
對於阿拉維派一直掌權,敘利亞的遜尼派民眾和庫爾德人都非常怨恨。
在全世界,主要伊斯蘭國家都是遜尼派,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比如伊朗、敘利亞才是什葉派。薩達姆本來也是遜尼派,美國徹底打敗他之後,什葉派在伊拉克勢力迅速擴張,有倒向伊朗的趨勢。
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都信仰遜尼派,都排斥和敵視信仰什葉派的巴沙爾政權。
受阿拉伯之春示威潮及對政府不滿的影響,2011年3月15日起敘利亞開始爆發要求總統阿薩德辭職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隨後抗議活動遭到暴力鎮壓,最終演變成全國性的武裝衝突。
敘利亞的顏色革命和內戰非常複雜,不僅涉及反對派反對獨裁政權,以及這些獨裁政權壓制下的世俗和宗教之間的衝突,還涉及到宗教衝突和少數民族獨立運動。
在敘利亞內戰中,反對派武裝此起彼伏,主力幾乎都是遜尼派,還有要獨立建國的庫爾德武裝。
由於絕大多數阿拉伯世界信仰遜尼派,而阿薩德政權信仰什葉派,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希望阿薩德政權倒臺,不是阿拉伯國家的伊朗反而支持巴沙爾。伊朗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掌權,不希望什葉派的巴沙爾倒臺,積極支持巴沙爾。
在敘利亞內戰中,ISIS是最為特殊的反對派,ISIS的全稱伊斯蘭國,幾乎是橫空出世,雖然是極端遜尼派,卻並不親近遜尼派,對同為遜尼派的反對派照打不誤。
據2013年12月報導,相信有多達1000個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團體存在。部分反政府武裝團體之間不時發生武裝衝突,讓敘利亞局勢更加混亂。
敘利亞反對派,包括庫爾德武裝,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的大力支持,本來勝券在握。最終,阿薩德政權沒倒臺,主要因為伊朗、俄羅斯和真主党大力支援敘利亞政府,其中伊朗派大量軍事人員進入敘利亞參戰,俄羅斯自2015年9月起對反對派開展空襲和地面行動。
土耳其自2016年以來派出部隊進攻敘利亞民主力量,因為反對派敘利亞民主力量包括庫爾德獨立力量,有鼓動土耳其庫爾德人分離的可能,另外還與伊斯蘭國和敘利亞政府軍作戰,同時積極支持敘利亞反對派,佔領了敘利亞西北部的大片地區,並涉入了許多陸地作戰行動。
敘利亞內戰混亂至極,巴沙爾打反對派、ISIS、土耳其,反對派打巴沙爾、ISIS、反對派,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打巴沙爾、ISIS,俄羅斯和伊朗打反對派、ISIS,土耳其打庫爾德武裝、ISIS、巴沙爾,ISIS打巴沙爾、所有的反對派、俄羅斯、伊朗、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打整個伊斯蘭世界。
敘利亞內戰在2012到2017年之間最為激烈,其後暴力衝突有所降低,但整體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敘利亞內戰已持續十餘年,導致超過至少50萬到61萬人死亡,已成為21世紀繼第二次剛果戰爭之後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之一。聯合國報告稱,敘利亞政府軍及敘利亞反對派均犯下了包括謀殺、法外處決、酷刑等侵權行為在內的戰爭罪行。
在阿拉伯之春中,敘利亞的悲劇是雙料的,內戰幾乎摧毀了一切,獨裁還沒倒臺。

阿拉伯之春為什麼會走向阿拉伯之冬
阿拉伯之春當初曾給阿拉伯世界帶來了一點希望,但最終沒有給阿拉伯世界帶來真正的出路,實際上,阿拉伯之春已經進入阿拉伯之冬。因為先天不足,後天不濟,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要轉型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要過四關,而要過這四關可謂難上加難。
第一關,改朝換代。
在阿拉伯之春中,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只是爆發了一定規模的示威遊行,最終因為政府的讓步而逐漸平息。其中:阿爾及利亞結束了實行了19年的緊急狀態;黎巴嫩則承諾提高40%的薪金;約旦國王解散首相裡法伊並任命新政府;蘇丹總統承諾不謀求連任到2015年;阿曼解散了所有部長,並宣佈實行選舉以產生立法機關;沙特國王進行了經濟方面的讓步,並批准婦女在未來2015年的舒拉議會和市政府選舉投票;巴林釋放了部分政治犯並解散所有部長;科威特內閣宣佈辭職,首相納賽爾下臺;摩洛哥國王准許公投進行憲法改革,並作出政治讓步。
這些阿拉伯國家有的是君主制,政權穩固,又肯於做出政治讓步,度過了危機,有的石油資源豐富,願意發錢平息民怨,還做出改善民主的承諾,也度過危機了。
在阿拉伯之春中,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拒絕交出政權,和各路反對派武裝激戰,美國和西方介入,支持反對派,俄羅斯和伊朗大力支持阿薩德政權,經過幾年戰爭,阿薩德政府基本保住了政權。
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政權還是比較穩固的,反對派勢力相對薄弱,難以顛覆現有的專制獨裁政權。
第二關,改朝換代後避免內戰。
歷史證明了,一個政權倒了,往往通過內戰決定誰是下一個統治者。
在阿拉伯之春中,利比亞、葉門、蘇丹在顏色革命之前是依靠政治高壓維持政治穩定,各路政治力量馴服或蟄伏,一旦政治高壓沒了,釋放出來的政治力量就會撒野,宗教衝突和歷史宿怨也就順勢爆發出來了。
利比亞、葉門、蘇丹都曾是帝國的殖民地,殖民時代結束了,但帝國意猶未盡,還想繼續干涉過去的殖民地。利比亞是國際戰略要地,這就難免導致世界大國角力和國際資本介入。政治衝突、帝國介入,再加上宗教衝突或歷史宿怨,內戰的悲劇就難以避免了。
第三關,避免政教合一專制或獨裁復辟。
經過顏色革命,埃及終於正式解除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緊急狀態,還舉行了首次民主選舉,但讓人意外的是,大多數選民竟然投票支持宗教派,宗教派執政後推行政教合一,又得到大量宗教信徒的支援,眼看國家逐步走向宗教專制,世俗化軍方於是發動軍事政變,又讓國家回到軍方獨裁的狀態。
茉莉花革命後,突尼斯經過多年政治鬥爭,至2023年又有重回獨裁之勢。
第四關,擺脫經濟貧困和政局動盪。
突尼斯曾創建了民選政府,近年來阿爾及利亞政府都是民選政府,但都難有作為。
阿拉伯世界要想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面臨著四大難題。
第一個原因,阿拉伯國家自然資源惡劣,科技落後。
除了沙特和科威特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石油和重要礦產資源外,阿拉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土地都是貧瘠的,除了沙漠就是荒漠,氣候條件惡劣,發展農牧業難,因為嚴重缺水,發展工業也比較困難。
阿拉伯世國家要克服這些先天不足的劣勢,需要世界頂級的高科技,要象以色列那樣,可以在沙漠裡種番茄,可以用滴水澆灌技術節水增產,可以把海水變成淡水,可以廢水回收再利用,可以挖深井取水,但這些國家科技和教育都比較落後,沒有發展高科技的實力。
第二,經濟全球化堵住了阿拉伯國家的出路。
全球化分工雖然帶來了便利,但全球化競爭更激烈了甚至更殘酷了,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傳統的農業、手工業和輕工業由於商業競爭力比較弱,在全世界各地輸送來的物美價廉的商品衝擊下,失去了生存空間,逐漸式微邊緣化。這些國家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就業率偏低,經濟結構脆弱,經濟大洗牌後難以翻身。
幾個盛產石油和礦產的阿拉伯國家採油和煉油的工業還算比較強,但其他工業仍不發達,或乾脆沒有,自主科技水準也不高。
中國、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幾個世界工廠為全球供應中低端產品就產能過剩了,這幾個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競爭能力超強,無意間提高了進入全球化經濟的門檻,等於間接地堵死了阿拉伯國家工商業興國的出路。
第三,阿拉伯國家人口多,但勞動力卻不足。
由於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傳統都比較崇尚多生多育,現代醫學保證了低人口死亡率,所以人口數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口數量還在快速增長。由於這些國家普遍信奉伊斯蘭教,教法限制婦女就業,所以勞動力數量與人口數量的比例比較低,男性勞動力的家庭負擔比較重。
由於教育條件所限,現代教育還沒有普及,識字率偏低,高等教育不發達,伊斯蘭教法又不重視現代教育,尤其不太接受女性上學,所以阿拉伯國家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少數高素質勞動力難以支撐科技產業。
以埃及為例,可以看出阿拉伯國家的人口困境。
據埃及官方統計,1981年埃及人口3500萬,到2011年埃及人口達到了8100萬,人口迅速膨脹,與此同時,埃及的可耕地面積沒有增多,農業技術並沒有提高,現在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而埃及基礎設施和教育體系比較落後,現代工業化經濟發展不足,失業率高,青年難以找到工作,相對於不發達的工農業,埃及人口太多了。
第四,阿拉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政治結構不利於國家發展,即使推行現代民主體制也難以改變政治現狀。
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敘利亞等被顏色革命改朝換代的阿拉伯國家,在阿拉伯之春發生之前實質上是獨裁國家,在政治方面,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統治著整個國家,對於其他政治勢力一律高壓管制,讓這些政治勢力處於蟄伏狀態。阿拉伯之春發生後,從天而降的現代民主體制把這些潛伏的政治派別全啟動了,也啟動了宗教衝突、歷史宿怨、政治分歧,再加上大國角力和國際資本介入,政治競爭演變為政治對抗,雖然沒有引發內戰,但是導致政局動盪。
阿拉伯國家政治派別主要分兩派,一派是親西方的世俗派,另一個派是親伊斯蘭教的宗教派。
在被阿拉伯之春顛覆的國家,親西方的世俗派有許多知識份子,這些知識份子有西方政治理念,有現代的政治情懷,但是政治真理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得民心者得天下,親西方派既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親西方派的理念和情懷在阿拉伯世界又不接地氣,也就得不到阿拉伯民眾的支持,在政治鬥爭中,只能依賴世俗化的軍方或外部勢力干預,而歷史和現實都無數次證明,軍方或外部勢力干預一定不是為了國家和民眾的利益,而是另有所圖,所以親西方派難以掌控國家政權,難以為阿拉伯人民服務。
在被阿拉伯之春顛覆的阿拉伯國家,宗教派利用民眾對獨裁者的厭倦和對西方的排斥,提出宗教復興的政治願望,可以獲得大多數伊斯蘭教眾的支持,從而上臺執政,但古老的宗教教義難以解決錯綜複雜的現代問題,政教合一的政權比較保守,難以激發社會活力,到目前為止,宗教派還沒有找到改革宗教從而讓伊斯蘭社會和現代社會接軌的好辦法,這些阿拉伯國家仍遠離現代文明,還在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困境中摸索未來。

結語
阿拉伯的精神世界還沒有脫離中世紀思想,即使嫁接現代民主體制也只能開民主的花,卻難以結出民主的果。
阿拉伯世界是一個特殊的世界,阿拉伯國家有特殊的政治結構,要實現民主政治,就需要特殊的民主架構。
要把握民主的實質,要深入理解阿拉伯世界,在此基礎上獨闢蹊徑,才有可能創造出適合阿拉伯世界的民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