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覽國際 借鏡古今 探索創新
  • 繁體| 簡體

東亞模式的典範之三:日本

發佈時間:2024-08-12 09:42   作者:文運長久    分類:經濟與政治    praise button 讚一個

日本經濟:落英繽紛的櫻花
櫻花有早開早落的特點,在日本,每年春天天氣暴暖之時,櫻花就漫山遍野地開了起來,一陣風雨,就又迅速地凋謝了,漫山遍野一片落英!
二戰後的日本經濟有點象日本的櫻花,用了十幾年就發達了,但接下來金融危機三次重創了日本經濟,從第一次重創後日本經濟就一直萎靡不振,現在的日本經濟就象落英繽紛的櫻花,雖然依然有美好之處,但低迷之勢難以逆轉!
達到巔峰後失去了三十年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了,但戰敗後卻很快開始了戰後復興。
二戰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崩潰狀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被炸成了廢墟,包括東京,全國缺乏糧食通貨膨脹。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解散了財閥,解除了少數大企業對經濟的壟斷控制,致力於改善日本經濟。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大量的美軍軍需訂單刺激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加速了日本工業的恢復和發展。據統計,從1950年到1952年,美國向日本直接採購的軍需物資總額為10億美元。從1945年戰爭結束到1955年,僅僅用了大約十年時間,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準。
從1955年到1973年,日本經濟經歷了大約二十年的高速增長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十幾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從1973年石油危機開始到1990年,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
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受到很大的衝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企業利潤大大下降。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經過一段調整後,日本走出危機,但從此經濟增速明顯放緩。1975~1990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只有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左右。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製造的產品暢銷全世界,但美國迫使日本簽訂了廣場協定,導致日元匯率突然增高,日元大幅升值,由此引發的日本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大大削弱了日本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日本的出口貿易急速下滑,但日本的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沒有盡力提高產品競爭力,而是整體轉向金融投機炒作,炒房地產,炒股票等證券,於是日本國內經濟泡沫急劇擴大,而日元不是世界貨幣,即使量化寬鬆多印鈔票也無法把經濟問題轉嫁給全世界,當全民都炒房炒股後,就沒有新的買家進入市場繼續推高房價和股價了,最終1990年房價和股價暴跌,經濟泡沫破碎,經濟硬著陸,日本經濟遭到重創,大量公司倒閉,沒倒閉的公司也儘量裁員,大量勞動力失業,大量家庭破產,絕望自殺者達到幾萬人。
1990年是日本經濟的分水嶺,這一年日本經濟徹底崩盤,從此以後日本經濟幾乎陷入了停滯,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過了十年沒有迎來復蘇,倒是1998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再次重創了日本經濟,又過了十年,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從1990年到如今的2022年,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可以說失去了三十多年,至今還沒有看到真正改善的跡象。
日本雖然仍然是發達國家,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諸多行業和領域仍然領先世界,但日本的經濟佈局和經濟結構都明顯有問題。
日本總人口達到12562 萬,但國土面積比較小,只有約 378000 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密度約346.9 人/平方公里,即使人口均勻分佈人口密度也非常高,但日本的人口分佈卻過於集中,東京都人口接近1400萬,約占全國人口11%,東京都市圈總人口達3700萬,約占全國總人口29.5%,而日本農村人口流失嚴重,鄉村的戶數減少和人口老齡化,導致即將消失的鄉村數量不斷增加,荒廢的農田也在不斷增加。
日本人口分佈不均衡反映了日本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
可怕的低欲望社會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寫過一本書,書名是《低欲望社會》。
在《低欲望社會》這本書裡,大前研一感歎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但三十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無人理會奢侈品消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簡單湊合。
如果日本年輕人低消費也沒什麼,可以算作崇尚極簡生活,和貸款買房買車的年輕人相比也算是一種比較現實的生活選擇,但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遠不止低消費,太多的日本年輕人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子,許多年輕人從來就沒有戀愛過,導致整個日本社會出現了少子化問題,長此以往少子化導致了勞動力減少,消費萎縮不振,再加上老齡化問題,將來日本整個社會福利體系將難以維持下去。
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生育率緩慢下降,直到1989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創下1.57新低時,才引起了政府和民眾的極大關注。
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政府出臺了多項措施鼓勵生育,但鼓勵生育未能扭轉日本生育率下降的勢頭。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從1995年至今一直低於1.5,2005年總和生育率降到1.26的最低點,隨後緩慢回升。近年來,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徘徊在1.4左右。
2020年日本的出生人口為84.8萬人,創造了歷史最低,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低是很常見的,但如此低的生育率在發達國家裡也是罕見的。
大多數日本人都很長壽,伴隨著少子化,日本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已經達到29%,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升高,養老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為了應對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日本一再延遲退休年齡,許多白髮蒼蒼的老人不得不上班工作。
許多學者和專家分析日本社會的低欲望現象,分析出許多原因,但我感覺低欲望是一個偽命題,低欲望的本質是低消費,其根本的原因是經濟停滯或衰退導致低收入,低收入導致低消費,而低消費又反過來加重經濟停滯或衰退,最終形成了經濟的惡性循環。
近三十年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打破了日本企業終生雇傭制,許多日本年輕人只能找到臨時工作,日本職場講究論資排輩,缺乏淘汰機制,中老年人無所作為仍然可以佔據高位,社會階層固化嚴重,日本加班文化盛行,工作壓力大,工作不但透支了員工的體力還透支了員工的精氣神,過勞死還沒有成為歷史,日本年輕人職業前景黯淡,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動力,也失去了消費戀愛結婚生子的勇氣。
外表時尚內心保守
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和日本臨時工治國的政治體制有很大的關係。
日本中央政府是內閣,內閣由首相組閣產生,首相是由日本的最高權力機構日本國會協商或選舉產生,首相對國會負責,國會可以制約或罷免或彈劾首相。
日本首相更換頻繁,自二戰結束到2022年,在77年裡更換了59任首相,更換46個首相,每任首相平均任職時間約為1.3年,每個首相平均任職時間約為1.7年,其中連續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是安倍晉三,連任4任,2012年到2020年,長達8年多,而大多數的首相任期都很短,幾個月到一兩年不等。首相頻繁換人或換任,內閣也隨之頻繁重新組閣,因此可稱之為臨時工治國,首相沒有任期保障,首相和內閣成員其實就是臨時工。有賴於穩定的文官制度,在首相和內閣頻繁更換的情況下,日本才得以確保整個行政體系正常運轉。
二戰後美國大力扶持日本經濟,當時日本經濟相對於西方經濟是落後的,日本全面向西方學習模仿,經濟形勢相對簡單,即使臨時工治國,仍然可以提供比較有效的經濟管理,但隨著日本成為發達國家,美國對日本由經濟扶持轉向經濟競爭,財團再次崛起,臨時工治國就力不從心了,對外無法和美國據理力爭國家利益,對內無法制約實力雄厚的財團,對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濟弊端也無力解決,既難以推行長遠有效的經濟戰略和經濟政策,也難以推行讓國家和人民大大受益但會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經濟改革,出問題了臨時工首相只能辭職謝罪了事。
臨時工治國的弊端,日本上下應該早有察覺,但從未有所改革,日本在政治方面的保守延續了經濟的低迷。
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和日本人思想的惰性有直接關係。
在這個世界上,日本人不是最勤奮的群體也是最勤奮的群體之一,身在職場的日本人經常加班 ,即使沒有加班費,一旦接受了一項工作任務,無論重要與否,都會認真對待,盡力做好,有的日本人在工作中身心壓力超過了人類可以承受的極限,就發生了過勞死的悲劇!
儘管日本人是勤奮的,但日本人在思想方面卻是惰性的,具體表現是過度中規中矩,不願意改變現狀,不願意跳槽、創業、改革、創新、跨界和冒險,所以日本儘管是一個發達的國度,先是錯失了互聯網時代的機會,後來又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現在電動車領域也相對滯後。
日本人思想的惰性和日本的寬鬆教育也有關係。
日本教育是亞洲風格的,偏重於考試,容易培養出書呆子,日本要改變這種教育狀況,開始推行寬鬆教育,於是在1980年,日本出臺了新的《學習綱要》,強調讓學生過上“寬鬆而充實”的生活,不再為了考試而考試,也避免家庭為了孩子上各種補習班花費大筆金錢,初衷是模仿西方教育,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後來日本又進行了幾次教育改革,繼續推行寬鬆教育,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日本的寬鬆教育確實培養了日本學生的個性和獨立性,但這種個性和獨立性和西方的有所不同,這些學生走進社會後不挑戰權威,不試圖改變社會,不挑戰現實,也不試圖改變自己的人生,似乎有一種無聲抗議和不合作的性格成分,具體表現是低欲望,生活不如意就宅居,工作不如意就躺平,低欲望人數眾多,倒像是這些人不約而同地發動了一場不合作運動。
要解決日本經濟低迷的問題,需要從政府到資本再到勞動力的全面改革,因為日本經濟低迷的最根本原因是保守和惰性,是日本從政府和資本的全面保守,是勞動力的思想惰性,沒有全面改革,日本經濟只能在低迷裡轉圈永遠走不出去。
小結
二戰後日本經過多年的勤奮努力終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但在外貿遇到難題沒有想通過改革創新克服困難,竟然想通過金融手段解決問題,結果演變成投機炒作,金融是為經濟實體服務的,投機炒作的金融之花開得再旺盛也不會結出豐碩的經濟之果,結局必然是一場空。
許多經濟學者和專家認為日本經濟是一蹶不振從而失去三十年的,實際上日本經濟經過萎靡不振三十年後仍然實力猶存,還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經過幾十年的快速追趕後至少在GDP方面仍遠遠落後於日本。
其實日本經濟的低迷不是因為幾十年前的經濟危機,而是因為過去的輝煌讓整個日本都保守了,接踵而來的資訊科技、互聯網科技和移動科技的瘋狂浪潮,讓全球所有的經濟體都面臨著不進則退的處境,可無論日本的政府、財團還是平民都抱著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躺平的心態,所以才失去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