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上面這句話出自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主要著作《論語》,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孔子說:“中庸應該是最高的道德吧! 可惜人們卻很少能夠長久地實行它了。”
翻遍孔子的著作也找不到對中庸的進一步解說,說實話,這句話不知所云,有點莫名其妙。
後來著名的儒家學者子思寫了一篇專門論述中庸之道的專著《中庸》,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姓孔名伋字子思,後來《中庸》成了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中庸》裡,子思對“中”做了如下解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以上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於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
這個子思不愧是孔子的孫子,也和孔子一樣說話不痛快,在《中庸》裡根本沒有解釋庸是什麼,倒是提到中和,感覺用“和”代替了“庸”。
我查了關於“庸”這個字的資料,“庸”在先秦是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一種稱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義,中庸的庸可以引申為常理。
孔子和子思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亂世,紛爭不休,政變和戰爭頻發,所以他們宣導中庸之道,希望人們保持平和的心態,不偏激不極端,言行合乎常理,這在一個為了爭權奪利互相傷害的亂世裡其實是非常難以做到的。至於儒家的常理,就是儒家的禮儀法度。
孔子在魯國失勢後辭官出走,東遊列國求仕無門,處境窘迫,但總是不卑不亢,謙和有禮,溫文爾雅,可見孔子確實遵循中庸之道!
由於《中庸》通篇內容比較主觀抽象,定義模糊,沒有用具體事例精准說明,缺乏邏輯性,有點晦澀難懂,後世的儒生對中庸的認知也有新的見解,比如,儒家大師朱熹認為中庸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意思。有人對中庸的解說是,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歷代儒生遵循與推崇之道德標準,“庸”字在古代同“用”字,所以中庸又稱中用,意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中正平和是人性的根本。有人認為中庸之道就是甘於平庸,也有人認為中庸之道其實就是世故圓滑。
中庸雖然不是精准確切的道德標準,但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可以提升到哲理的高度,可以意會,但難以言傳。
我對中庸之道的認知和聯想如下:
偏激極端不是中庸之道,因為物極必反。過度過分不是中庸之道,因為過猶不及。
適中、適度、適量、適合、適當是中庸之道,適度得體、適可而止是中庸之道,清靜為天下正是中庸之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中庸之道,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是中庸之道,力所能及、量力而行是中庸之道。
百家爭鳴是中庸之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是中庸之道,多元化是中庸之道,大一統不是中庸之道。
不亢不卑是中庸之道,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是中庸之道,做生意不賺最後一塊錢是中庸之道。
體重不胖不瘦是中庸之道,血壓不高不低是中庸之道,買東西考慮性能價格比是中庸之道,平凡女人非要找高富帥的男朋友結果成為剩女不是中庸之道,普通男人執意找白富美的女朋友結果成為剩男也不是中庸之道。
政治正確未必是中庸之道,矯枉過正不是中庸之道,極左和極右都不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是講條件的,相同的言行和事物在一個環境下符合中庸之道,在另一個環境下有可能違反中庸之道。
中產階級是一個沒有大富大貴但生活富足的階級,這個階級穩中求進,主要依靠勤奮學習、努力工作、辛苦創業提升自己,不激進不懶散,有利於民主的穩定和進步,是一個中庸的階級。
橄欖型社會結構是指中產階級規模比較龐大而極富極窮兩個階級規模比較小的社會機構,因為從富到窮人口數量分佈的特徵是兩頭小中間大,形如橄欖,故名橄欖型社會結構。
中庸的中產階級占大多數的橄欖型社會是中庸的社會。
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是少數人富有大多數人貧窮而同時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結構,因為從富到窮人口數量分佈的特徵是頭尖底寬,形如金字塔,故名金字塔型社會結構。
同橄欖型社會相比,金字塔型社會是一個比較極端的社會,不是中庸的社會。
在金字塔型社會,寡頭經濟或壟斷經濟盛行,少數上層階級擁有社會的大部分財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卻會因為貪婪過度而操縱政治和司法,不會顧及底層階級的困境,而大多數底層階級經濟拮据,缺乏享有高等教育的機會,缺乏高收入的就業機會,缺乏良好的創業機會,總體來說,底層階級的青壯年沒有上升的社會空間,失落迷茫,沒有勤奮學習、努力工作、辛苦創業的動力,容易沉迷於酗酒、吸毒、賭博、犯罪活動,容易寄希望於激進的政治運動和暴力革命,有可能成為內亂或內戰的幫兇。
成熟的現代民主政治是包容的、多元的、平等的、自由的政治,是中庸的政治。
在民主國家,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不是零和博弈的關係,在野黨雖然在一次政治競選中失去政權,但仍會贏得一部分議員席位,在議會仍然有政治話語權,或者贏得議會的大多數席位,可以掣肘執政黨,並且仍有機會贏得下一次政治競選重新執政。在民主國家,政黨替換執政是常態,政黨之間是競爭關係,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我關係,執政黨不可能做到贏者通吃,在野黨仍有政治生存空間。
在成熟的民主政治中,政黨制度決定了政黨之間是激烈的競爭關係,在政治競選或政治博弈中,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力和更多的利益,每一個政黨都有可能抨擊其他政黨,每一個政治工作者都有可能攻訐政治對手,政治競爭比較激烈的時候,甚至引發示威遊行和政治騷亂,這種政治競爭無疑不利於政治穩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的約束下,都有驚無險,而且政治競爭有利於每一個社會群體發出自己的政治聲音和保障自己的政治利益,也有利於政治進步。
象火在火爐中安全地燃燒釋放能量一樣,在成熟的民主政治中,民主政黨的張力和民主政治的約束形成一個動態平衡的安全可靠的政治系統,這符合政治的中庸之道。
不成熟的現代民主政治是極端的野蠻的政治,不是中庸的政治。
在不成熟的民主政治中,宗教狂熱、種族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軍國主義、極左極右思想等政治極端主義盛行,不但有政黨,還有軍方、宗教、皇室、王室等勢力介入政治,有的政黨還擁有民兵組織,政治競選難以規範,在政治競選中,新聞管制、遊行衝突、投票造假、暗殺、武裝衝突、軍事戒嚴、政變等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各種政治勢力之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敵我關係,一個政黨或一方政治勢力奪權上臺,就極力打壓政治對手,甚至贏者通吃,把政治對手連根拔起。
在不成熟的民主政治中,象火從火爐裡竄出造成火災類似,有時民主政治無法制約政黨和其他政治勢力,這有違政治的中庸之道,有可能造成政治的悲劇或災難。
中庸之道與民主政治
發佈時間:2024-11-09 06:31 作者:龍若來
分類:第二次新文化運動
讚一個